日前,北京部分小区因充电桩管理问题引发业主不满,其中收费过高、用率低下成为焦点。某小区业主反映,5个充电桩中有4个长期被燃油车占据,实质用率不足20%。更让人不解的是,充电价格高达2元/度,比周围商业充电站贵11%,其中0.8元为物业收取的服务费。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老旧小区矛盾更为突出,如方庄某2048户的小区仅有120个车位,充电桩基本处于闲置状况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利益分配机制。物业公司作为小区充电桩的管理主体,既缺少专业运营能力,又面临选聘难点。有小区因物业选聘步骤受阻,致使充电桩问题久拖不决。对此,北京住建部门回话称,正在研究拟定物业企业充电设施管理规范,需要将充电桩管理纳入物业服务标准,同时明确不能以任何形式变相收取不合理成本。
充电桩"建而不需要"现象背后,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。第一是停车位资源紧急不足,在车位本就紧张的小区,充电车位常被燃油车占用。第二是收费机制不合理,部分物业将充电桩运营权外包后,运营商为收回本钱抬高电价,而物业还要额外收取服务费,致使最后价格远超公共充电站。第三是管理责任缺位,有物业向运营商收取1000元/桩的"入场费"后,对平时维护、车位管理却疏于监管,某小区甚至因物业缺少电路常识致使充电桩短路失火。
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先行小区已探索出可行模式。如朝阳区某社区通过错时共享机制,白天将充电车位开放给周围写字楼,夜间优先满足业主需要;海淀区某小区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商,实行"电价+固定管理费"的透明收费模式,价格比商业充电站低15%。这类实践表明,只须理顺权责关系、打造合理利益分配机制,小区充电桩完全可以达成良性运转。
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据显示,截到今天年6月,国内充电桩总量达1060.4万台,其中私人桩占比69.7%。但公共充电桩的运维问题突出,三四线城市约20%的公共桩问题超越1个月未修复。专家指出,破解小区充电难需要系统性策略:物业应承担主体责任,打造24小时响应机制;推广智能地锁、车牌辨别系统等技术方法;由业委会牵头拟定《充电管理公约》,对违规占位行为采取阶梯式处罚。